『錯誤的資訊來源』

前幾天收到了幾封轉傳訊息,有關塑膠瓶裝水的

假如純論實用面,對一個保有判斷力的人,資訊的錯誤來源我覺得不需要太過擔心,以剛剛的例子,當收到一封警告瓶裝水毒素的信件時,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行為:跟著轉發(無條件相信),忽略直接刪掉(只相信信任的來源),瞄了幾眼,默默記著,事後跟其他人討論甚至自己上網找(比對資料)。

懷疑的心的確必要,然而更重要的應該是判斷的能力,當一個人心中能存著各種不同的可能性時,他才能在現實的比對之下找出最接近真實的那一個選擇。
好比瓶裝水,你後來找到了教授說法,書本講法,網路資料,以及鄰居阿嬤的說法,

line裡面提了一堆專有名詞跟很多教授的名字,但是因為寄信給你的這個人素行不良,老是寄一些垃圾資訊給你,你決定先保持保留偏不信任態度

鄰居阿嬤鐵口直斷,說那種塑膠罐會毒死人,但是你昨天才看他用塑膠袋裝湯...

你教室隔壁實驗室的教授主攻食品塑膠化工(好像可信),但是負面新聞很多(不能信!),但你仔細研究才發現是因為他之前有婚外情(應該不相關),最後你判斷他的專業上應該還是可以相信的,你決定有需要的時候去找教授求證

書本是頂尖大學的教科書的某一章,裡面很清楚的寫到會有毒素產生,但是你仔細研究了一下,發現書本出版日期是10年前,於是你搞混了,你根本無從知道現在的塑膠跟10年前塑膠到底有沒有差別

好在你男朋友的爸爸是做塑膠的,隔天吃飯時你提到這個問題,他回家後幫你詢問了一下,爸爸回答的很豪邁,說這種便宜的塑膠20年前就長這樣了,改進的只是機器而已,那些新的技術都是拿來做高級的塑膠例如Z3c的邊框之類

最後不得已你只好上網找尋資料,你才發現你『問錯問題』,該問的,不是塑膠瓶裝水有沒有毒而已。瓶裝水有毒嗎,是什麼成分,量多少才能叫「有毒」,要喝多少多久,每個品牌的瓶裝水都一樣嗎,最後你實在是無法接受為了15塊的寶特瓶半夜兩點看英文paper,決定把剩下的力氣賭在一個食品安全品管制度,雖然過去他也出過幾次包。。。

雖然你發現你耗了一個禮拜,結果做出的決定居然跟直接刪掉line的那個人一樣。但你這次滿懷信心。不是因為政府英明,而是這次,你知道在相信與保留間該拿捏多少分寸;這次,你有了自己的判斷。

說了這麼多,想表達的是『問對問題』,『思考判斷的過程』
這個時代最不缺的就是資訊與答案,因此我相信仰賴所謂的專業是必要之惡(必須的外包),然而我們可以對做資訊來源做程度上的權重,問出正確的問題,做出屬於自己的判斷,從雜訊中找出『最可能』接近的。

這是我所認為存活在這時代的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