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間管理的核心架構
之前說到看了電腦玩物的新書有點失望,但之後再回頭想
「要怎麼協助別人建立時間管理的概念」
從開始學這套系統到現在也五年以上了,幾乎把市面上時間管理的書籍都掃過一次,中間自我調整,大小改版不下數十次,也推坑了身邊許多親友,之後才發現:
時間管理的系統應該是一個很彈性,也很個人的東西
也就是在必要的架構之外,要怎麼做都可以
推坑的過程中,常常發現,與其學完整套觀念,倒不如「實際建構起核心架構並練習操作」,再依照自己的使用習慣去修改,甚至其中的概念(如建立系統,封閉循環,行事曆與待辦事項的差異等等),都可以之後慢慢理解與體會,反而更容易消化吸收。
除了核心架構之外,另外還有一些很棒的輔助架構,有些電腦玩物描述的,有些是自己嘗試出來的,這部分就見仁見智,可以嘗試之後選出符合自己需求的方式。
但對於剛開始使用的人,則建議先熟悉核心架構比較重要
核心架構該怎麼建立?
以下是我認為電腦玩物的時間管理系統中的核心架構
- 依照兩大類型區分筆記:『情境』與『專案』
- 情境用場合區分,三大類各一本筆記本(工作,夢想,生活)
- 專案用標籤區分(如#台東三鐵比賽,#居家整理,#台中出遊,#環島規劃 等等)
- 維持最低的記事本數量,但至少會有八本(範例如下)
- 最上方有一個暫存區的筆記本
- 下方三大類別:現在、未來、過去
- 每個類別再依據需求安排最低數量的記事本
- 降低筆記的數量
- 一個任務統一於一則筆記,超過一則筆記統一視為「專案」
- 建立週計畫子彈筆記/日記
- 日期由下而上的每週計畫,規劃一週內每天的行程與待辦
- 依據需要,事先規劃一天裡面的比例這邊有一個重點,規劃上去的內容不是預計可以完成的,而是『必定要完成的』。
至此,是我認為電腦玩物時間管理的核心架構,因為只是核心架構,所以簡陋是必然的,但是要加上怎樣的血肉,輔以怎樣的裝飾,就是看每個人的情境。
至於為什麼是這樣操作,背後當然有很多他實際操作的經驗與體會,要細細數完每一個細節當然可以,可是學習時間管理的目的就是要「有用」,因此,與其對這些東西品頭論足。個人建議:倒不如真的去試試看,遇上阻礙,再試著自行調整解決,最後,這套就是屬於自己最獨一無二的時間管理系統。
Q&A
- 為什麼只區分情境與專案大部分的人都沒有管家與下屬,執行動作的人都是自己,既然操作者都是自己,影響做什麼事情的因為就只剩下有沒有適合的工具與場合(情境)與想要完成什麼目標(專案)
- 什麼叫做必定要完成的事情?就算那天只完成這些事情,你也可以晚上心無遺憾地安心躺上床。只放這類型任務的目的就是讓自己能聚焦在「對自己重要的事情」
- 為什麼要由下而上隨著時間經過,週計劃的內容會越來越豐富,由下而上的話在週末那幾天會變得非常肥大,每次檢視都要往下拖動許久,讓人去看的動力越來越低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