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概念:
檢視閱讀,是深刻理解之前的基礎,是學會認字造句之後的下一階段
許多人學會細讀,甚至死記背下來,但怎麼迅速地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點,甚至對方論述的脈絡,卻很少有人提過ˇ
略讀,是幾乎在閱讀任何文本都可以使用上的技巧,說穿了其實就是:「抓重點」





開始練習速讀的原因:

「想看的書太多了,可是總是沒有時間」

就像一開始總是覺得時間不夠,事情做不完,於是開始研究時間管理一般,「如何有效率的消化我面牆的書牆」成了我最近的研究目標,並且開始實行在生活上。

然後我才發現有個唸書的技巧,各門各派名稱不一,從速讀,粗讀,略讀,瀏覽式閱讀,檢視閱讀等等....。儘管名字不同,但他們都有相同的目的:運用最少的閱讀時間,最大程度的理解一本書的內容。

略讀,或者稱之為檢視閱讀,在經典「如何閱讀一本書」裡面,有著下列的描述:『在一定的時間之內,抓出一本書的重點,通常是很短,而且總是過短,很難掌握一本書所有重點的時間』。

因此,略讀(檢視閱讀)可以說是一種交易,用部份的重點,換取時間盈餘。而技巧越高明,你的交易越划算:「犧牲小部分的知識細節,換回大量的閱讀時間。」

而這樣的交易有什麼好處:
1.最重要的:『搞懂手上這本書到底值不值得閱讀』
畢竟假如一看就是兩三小時,事先花個15分鐘確認一下總是值得的,尤其是很多那種別人推薦或銷售排行榜的,甚至怎麼來都不知道的,就像買衣服往往要試穿過,事先花一點時間可以確保這份投資不會後悔。

2.掌握概念,節省時間:
用少量時間抓出這本書大概的內容,現在的書籍很可憐,競爭的對象不只是電視報紙還有無處不在的手機,雖然不見得是好事,但不得不承認的是,現在大部分的書也都朝向概念清楚,簡單明確的描述方式,甚至表格重點樣樣來,務必在最不耗腦的情形下傳達資訊給讀者。這種趨勢好不好見仁見智,但畢竟大環境就是這樣,大部分的書籍,都可以用略讀的方式理解主要內容

而這句翻成白話就是很不討喜的:「大部分的書不值得你花上更多的時間去看。」

3.了解架構,標定重點:
就算這本書真的是棒到你非得慢慢看不可,幾分鐘的略讀總花不了你什麼時間,卻可以讓你心中有個雛形,知道這本書的大概重點分部,或是主要概念;就像是路跑比賽前選手會去調查場地一樣,提早掌握書本的架構讓我們閱讀的時候心中有個地圖,從而能夠有餘裕的去消化理解接下來面對的資訊。

而最有趣的部分是,一本書略讀省下的時間,往往可以拿來繼續略讀相關的書籍,甚至還有剩。而此時,你對這個主題的理解,也因為參考了多個觀點與角度的描述,從而到達更大的格局,而依據這更深更廣的知識,你也更能夠迅速理解其他類型的書籍,因而不斷地產生正向循環。

然而,這並不是一個我們從小就習慣的閱讀方式,甚至在考試的壓力下,我們已經太習慣每個字句都要看得非常仔細(因為故意刁鑽的題目就可能是從這裡出來),畢竟我們的考試文化,對於抓重點,釐清邏輯與架構的能力,重視程度反而不若對小細節的強調,(越來越長的閱讀測驗某程度上就是對此現象的修正)。

而最後,這些習慣造就了我們無法略讀的焦慮,說的仔細一點,就是『害怕失去的焦慮』,害怕自己看得太快會錯過什麼,即使知道後面有許多自己期待的書籍,仍舊無法安撫那想要全部擁有的渴望。

然而事實是:
「不管看得再慢,再仔細,我們永遠無法完整擁有一本書裡全部的內容。」

也因為這樣的矛盾,我們需要略讀來協助自己,理解作者概念架構,以及更重要的:『這本書,是否真值得你花這麼多時間?』